赵百孝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
文献来源:赵百孝.经筋病与针灸层次论治[C]//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.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2010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华经筋医学论坛论文集.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,2010:19-21.
图片
赵百孝,医学博士,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北京市教学名师,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,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,灸疗分会秘书长、艾灸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长、北京针灸学会副会长等职。主要研究方向为灸法的作用原理与应用研究、中医医疗器械关键技术研究等,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项,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(SCI收录50篇),著作教材20余部,国家专利40余项,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13项,主持完成国际国家标准4项,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设备推广品目“百笑灸”、 国际国内首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的“电动火针”发明人,2022年获第七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二等奖。
摘要:目的:从'皮脉肉筋骨'层次论治方法分析归纳经筋病的治疗思路。方法:总结《内经》中有关层经筋病的文献记载,结合目前经筋病的治疗现状和临床经验,分析经筋病在层次论治方法。结果 :'皮脉肉筋骨'的针灸层次论治方法对经筋病的治疗方法确立、针具的选择、针刺手法的使用、乃至取穴等都具有现实而具体的指导价值。
关键词:经筋;皮脉肉筋骨;层次论治;
层次是中医学论治思维过程中的基本概念,中医认为人体是按一定的层次结构组成的有机体。阴阳、表里、营卫等无不贯穿着层次的理念。针灸疗法是通过不同类型规格的针具作用于人体穴位或部位,或施以不同的手法、不同时程的灸疗等治疗疾病。
长期以来,经络系统一直被奉为针灸论治唯一的原则,但令人困惑的是,在针灸实施的部位经脉或穴位上确定之后,针对不同的疾病,如何选择针具,判断针刺的深浅或手法等,仍然无章可循。
针灸层次论治方法揭示了《内经》中明确而具体的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方法,与纵向的经络系统分布不同,它从横向归纳了不同层次疾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。经筋属于《内经》皮脉肉筋督的特定层次,本文基于针灸层次论治原理,结合临床实际,探讨经筋病的针灸层次论治思路和方法。
1“皮脉肉筋骨”层次论治基本原理人体的结构层次,从外而内,由浅而深依次为皮、脉、肉、筋、骨、髓、腑、脏。皮脉肉筋骨,又称五体,是构成人体四肢躯干的五种基本组织,在内包纳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,在外形成人的肢体躯壳,是维持人体姿势和完成躯体运动的保证,也是抵御外邪和内外物质、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媒介。皮脉肉筋骨居于外而属表,脏腑居于内而属里,而且皮、脉、肉、筋、骨分属于肺、心、脾、肝、肾五脏。五体、五脏、六腑形成内外统一的有机整体。
在生理上,皮脉肉筋骨支撑护卫着脏腑器官,皮脉肉筋骨也依赖于脏腑化生的气血津液的濡养。在病理上,皮脉肉筋骨的病变可内传至其相应的脏腑,脏腑疾患也可反映于皮脉肉筋骨的特定部位。外邪侵犯人体也按“皮一脉一肉一筋一骨”次序传变,最后侵犯脏腑。皮、脉、肉、筋、骨的病变有各自的症状特征。在治疗上,从治疗方法的确定,针具的选择,针刺手法、穴位、艾灸时程等等都要以层次作为重要的依据。2 经筋病的特点根据皮脉肉筋骨的层次,筋是介于肉和骨之间的组织结构,但传统意义上的经筋是人体的筋肉系统,包括着肉和筋,即现代概念中的肌肉、肌腱、筋膜、韧带等组织。经筋病的主要的病因可以归为劳逸所伤、风寒湿邪外袭及体质上的阳气不足等方面。另外,筋应于肝,肉内应于脾,肝、脾的病变也可外达于表,变现为经筋病症。经筋病的病变特征,《内经》认为,病在肉则表现为肌肉疼痛、不仁、萎废不用等,病在筋则表现为肢体痉挛、关节屈伸不利,疼痛固定不移、筋结等。从层次结构上看,肉的病症要比筋的病表浅,病程短,程度轻,而筋的病症则病程长,预后差。根据层次传变的原理,肌肉的病变如不及时治疗,可以伤及于筋,筋的病也往往与骨相关,或筋病及骨或筋骨同病。3 经筋病的治疗思路
(1)治疗方法的选择根据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的原理,不同的层次的病变,要采用恰当的治疗方法。《灵枢·九针论》中指出:“形乐志苦,病生于脉,治之以灸刺。形苦志乐,病生于筋,治之以熨引。形乐志乐,病生于肉,治之以针石”,认为筋的病治疗方法要采用灸疗和导引的方法,肉的病则要用针刺砭石疗法治疗。《灵枢·经筋》中则明确指出,经筋病应“治在燔针劫刺,以痛为输,以知为度”,即采用火针疗法。经筋病多属慢性的劳损所致,病久则会出现筋肉挛缩、筋结等表现,导引疗法通过活动肢体伸展筋骨,属经筋病的治本之法。艾灸、热疗乃至火针是温通之法,对筋病日久的重症往往可起到通痹解结的效果。对于施治的部位,《内经》也有明确的论述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指出:“经络肢节,各生虚实,其病所居,随而调之。病在脉,调之血;病在血,调之络;病在气,调之卫;病在肉,调之分肉;病在筋,调之筋;病在骨,调之骨。”因此,经筋的病症主要施治的部位在分肉和筋上。
(2)针具的选择对于皮脉肉筋骨不同层次的疾病,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采用适宜的针具在其相应部位和层次进行治疗。《内经》中的九针即为不同层次的病变而设。正如《灵枢·官针》所云:“凡刺之要,官针最妙。九针之宜,各有所为,长短大小,各有所施也,不得其用,病弗能移。”《素问·针解》对九针的功用表述得更为具体,指出:“一针皮,二针肉,三针脉,四针筋,五针骨,六针调阴阳,七针益精,八针除风,九针通九窍,除三百六十五节气,此之谓各有所主也。”对于经筋病,如在分肉间,病邪表浅,常选员针揩摩肌肉。如果病在筋,则可以采取火针、员利针或锋针,或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。目前临床出现的多种针具如员利针、长圆针、小针刀、钩针等多是来源于《内经》中经筋病的治疗针具。(3)针刺手法不同层次的病变,不仅要选取不同的针具,同时也要采取相应的针刺手法。《灵枢》在多处论述了治疗不同层次病变的刺法。如《灵枢·官针》所载的“九刺”“十二刺”五刺”等刺法中,除个别是指选穴配穴外,多为针对不同层次病变的刺法。经筋病的治疗方面,分刺、浮刺等是用来治疗病在分肉、肌肉;恢刺、焠刺即多针刺、火针刺等是用来治疗病在筋的病症。“五刺”中合谷刺主要用来治疗肌疼痛,关刺法主要主治筋痹。卢鼎厚先生多年来总结的“阿是穴粗针斜刺法治疗肌肉损伤”就是在合谷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。(4)选用恰当的选穴在针具和刺法的基础上,穴位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有层次的概念。如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指出“荥输治外经,合治内府”,说明五输穴中较远端的穴位长于治疗肢体病症。临床上荥输穴常用来治疗肌肉的损伤或外感初期的肌肉关节疼痛。《难经》所载的八会穴则更明确的显示穴位与疾病层次的关系,筋会阳陵泉、骨会大杼等。
临床上肌肉损伤表现为肌肉痠痛者,穴位多选肌腹部位的穴位,如上肢的臂臑、臑会等穴。肌腱、筋膜、韧带的损伤多选肌腱的远端即附着于骨的部分。当然,经筋病的穴位选择,总体是按“以痛为输”为基本原则的。
4 经筋病与其他层次的病症虽然经筋病主要以肌肉、筋膜、肌腱等的病症为主,但临床上,皮脉肉筋骨各层次之间相互影响,疾病相互传变。风寒外邪多从皮毛内传,因此,肌肉长期反复的受寒受风,可以发展为经筋病。如临床常见的肩周炎的常见原因就是夜间肩部反复受风,最终可以发展为肌肉肌腱的粘连疼痛,影响肩臂的功能活动,所以肩周炎也有“漏肩风”和“冻结肩”之称。筋肉的劳伤挫伤多来自肌肉肌腱的自身或深层的骨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有“骨正筋柔,气血以流”的说法,认为骨骼位置的正确是筋肉免于损伤,气血流畅的先决条件。目前临床最多见的经筋病并非肌肉的运动性损伤,而是由于长时间处于坐位而姿势不正,骨骼歪斜对肌肉肌腱等造成的静力性损伤。此外,筋肉的长期病变也可导致经筋一定部位的血脉阻滞,此时,经筋病的有效治疗常需要祛瘀通络,首先采取放血治疗,或火针放血,然后再治疗筋肉本身的病症,古代将这种方法称为“解结”法。
因此临床治疗经筋病不仅要针对筋肉本身,还要全面分析经筋病的形成原因,整体治疗。
5 结语综上可见,“皮脉肉筋骨”层次论治可以有效地指导经筋病的治疗中的方法选择、针具的使用、针刺手法的采用等多个环节。经筋病从层次上可分为肌肉损伤为主的“肉”病和肌腱、韧带、筋膜等为主的“筋”病。在治疗方法上,“肉”的病症以按摩或采用员针揩摩分肉之间为主,肌肉的损伤可以采用古代的合谷刺法,即在肌肉损伤的肌腹处采用多针斜刺法。对于“筋”的病症则要采取在筋结或肌腱韧带附着部位的采取火针、长圆针、针刀等松解针法。经筋病日久多兼寒兼瘀,临床治疗应注意灸法的使用。另外,经筋病也与其他层次密切相关,临床要综合分析。诚然,强调层次论治在经筋病治疗中的作用,并非放弃经络论治,针灸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在于疏通经脉,因此最佳的治疗应将层次论治与经络论治有机结合,形成一个纵向横向结合的三维立体治疗方案。在临床上,经筋病症常在损伤部位的循经远端查找反应点,或在经筋的起止、结、络等部位治疗,往往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疗效。
特别说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